文化建设公开课第95期-“善人常得谤”是真的吗

发布时间:2019-09-27  文章出处:


“善人常得谤”是真的吗

 

在生活中,经常听说“人善被人欺,马善被人骑”的现象,而到处搬弄是非的小人却一时得志,以致使人对“积善之家,必有余庆;积不善之家,必有余殃”的教诫产生怀疑,甚至为了眼前利益陷入尔虞我诈、钩心斗角的漩涡之中。

  的确,即使历史上曾以撰写立命之学、改过之法、积善之方、谦德之效四篇家训而著称的袁了凡先生,也未免发出“善人常得谤,善事常易败”的感慨。那么“善人常得谤”的印象来自于哪里呢?

  首先是“先入为主”的心理。

  善人待人厚道而厚道的一个表现就是常见人优点,学人长处,并隐恶扬善,因此不愿在背后扬人之恶。而奸猾之人却恰恰相反,不仅扬人之恶,甚至为了达到一己之私无中生有,丑化甚至诽谤善人。他人听到奸人的不实之词,就会对善人产生一个“先入为主”的印象。这种“先入为主”的心理类似“亡斧疑邻”,一旦形成,再以此观察善人的一言一行,也无不与恶人的诽谤相符合。这种“先入为主”的心理也是人为什么应该特别注重留给他人的“第一印象”的原因。恶人到处造谣生事,毁谤善人,而善人总是与人为善,既不会毁谤他人,也不会防备他人诽谤自己,即使知道了恶人毁谤自己也不会为自己辩白。但是,那些不明就里的人们却认为这是善人默认了恶人的诽谤,便误以为恶人所言不虚。

  “善人常得谤”的另外一个成因,是“以小人之心度君子之腹”的心理。

  如果小人的境界平平,做事皆以名利为出发点和推动力,那么当他看君子做事的时候,也会以自己的境界推测君子。这也是为什么“自古圣贤皆寂寞”的原因。圣贤人也与通常人一样穿衣、吃饭、喝茶,但是其用心却与凡人不同。然而圣人的用心在内不在外,因而不易为人觉察。当小人观察到君子的行为时,往往以己之心度君子之腹,就会得出对善人君子的误解,甚至诽谤。

  “流俗众,仁者稀。”在社会中,就连仁者都稀有难逢,遇到圣贤更是如珍如瑞。因此,圣贤人难遇知音、寂寞寥然也在所难免,毕竟境界相近者才能惺惺相惜。就如至圣先师孔夫子,周游列国,无非是为了找到能够认识并推广其智慧学说的“明君”,解民众于倒悬,救国家于水火,拯天下于陷溺。此时,如果能够得遇圣君,其结果必然是“有不世之君,必能用不世之臣;用不世之臣,必能立不世之功”。这位“明君”也一定因重用孔子创下一代辉煌盛世而载入史册,人类历史甚至也要因他而改写。然而可惜,当时的君主或者为眼前富国强兵的小利遮蔽了双眼,或者因不能放下自己的私欲而中途退缩,或者因孔子弟子多贤德,恐其后世会取而代之而放弃。再看现代,有多少学者把孔子解读为“官迷”,甚至将腐朽、落后、愚昧等词统统冠以形容孔子的思想言行,实在是诬枉圣人,看了令人捶胸顿足。

历史不会重演,但历史的教训却可为后人汲取。世人唯有保持清醒的头脑、明智的判断、无私的境界,才能避免“善人常得谤,善事常易败”的悲剧,让善人在世时就能够充分发挥作用,成就善事。特别是对于领导者而言,知人善任、用贤不疑更是最重要的能力和素质。故老子曰:“自知者明,知人者智。”明智是领导者从优秀走向卓越的关键。

  总之,虽然“先入为主”和“以小人之心度君子之腹”的心理使得“善人常得谤,善事常易败”在当时不可避免,也使人常常发出“自古圣贤皆寂寞”的感慨,但是历史却总是公平的。“德者,本也;财者,末也”“积善之家,必有余庆;积不善之家,必有余殃”“善不积不足以成名,恶不积不足以灭身”“德不孤,必有邻”等经典中的教诲,却是恒常不变的历史规律,至今仍发人深省,指引后人沿着进德修业的正确道路不断行进。

©潍坊呼吸病医院 ©潍坊市第二人民医院.
  鲁ICP备15026378号
网站建设:聚辉网络