为心功能不全患者制定运动处方,需包含以下关键要素:
(一)运动类型:
1、有氧运动(核心):步行(户外/跑步机)、固定踏车、椭圆机、水中运动。选择有节奏、可持续的大肌群活动。
2、抗阻训练(必备):使用弹力带、小哑铃或器械训练上肢、下肢及核心肌群。重点:低强度(30-40%最大力量)、多次重复(10-15次/组)、全程保持自然呼吸(尤其避免发力时憋气)。这能有效增强肌肉力量,减轻日常活动负担。
3、柔韧与平衡:适当拉伸主要肌群;进行简单平衡练习(如单脚站立)预防跌倒。
(二)运动强度
推荐方法:基于心肺运动试验(CPET)结果,在无氧阈(AT)水平以下运动最安全有效。
实用方法:自觉疲劳程度(RPE):采用Borg量表(6-20级)。建议维持在11-13级(轻松至有点吃力),即运动时能正常对话。
心率法(需注意):目标心率 ≈ (220 - 年龄 - 静息心率)x 40-60% + 静息心率。
步行速度:可参考6MWT平均速度的70%-80%。
(三)频率与时间:
频率:每周3-5次(有氧和抗阻可交替或同天进行)。
有氧时间:起始10-15分钟,每周或每两周增加5分钟,目标20-45分钟/次(可分次完成)。
抗阻时间:每次选择8-10个动作,每个动作1-3组。
(四)安全原则与监护:
●全面评估先行:开始前必须由医生和康复团队评估,排除禁忌症(如不稳定心绞痛、急性心衰)。
●循序渐进:优先增加运动时间,再考虑强度。感觉不适(胸痛、过度气短、头晕、心悸、异常疲劳)立即停止并报告。
●初期监护:中高危患者建议在康复科由专业人员监护下开始运动,监测心率、血压、血氧和症状。
●患者教育:掌握识别危险信号、自我监测(心率、RPE)、记录运动日记。
管理生活方式 (限盐、每日监测体重、规律服药)同样重要。
●长期坚持:运动康复的益处需要规律坚持才能获得和维持。找到感兴趣且能坚持的运动形式是关键。